哲思誌(五)新正統派(Neo-Orthodoxy)
一、起源
興起於二十世紀,是對自由派神學的反動。它稱為「正統」,是因強調改革宗神學議題,但是又受到啟蒙運動中對聖經批判及社會關懷的影響,而不像以往的神學觀點,故又稱「新」。
二、代表人物:
卡爾巴特(K. Barth)、卜仁納(E. Brunner)、布特曼(R. Bultmann)等人,此派又別稱為「新派神學」。
三、特徵
1.強調上帝的超越性。
2.強調人的罪性,反對自由派對「人」的高估。
3.重返「因信稱義」教義。
4.認為人的「宗教經驗」會改變,所以不能以人為出發點來解讀信仰,需要回到上帝的啟示。(此派與福音派差不太離,但是在有關聖經的啟示、人如何解讀上帝的話語裡,新正統派有很多的想法。)
5.巴特認為「聖經是人的話」:
聖經是人寫出來的,所以會有錯誤的記載,當上帝使用它成為神的話,那個時候聖經就是神的話。
巴特說:
如果對「聖經是神的話」沒有信心,那麼聖經就不是神的話,但是,如果對「聖經是神的話」有信心的話,那麼你就相信聖經是上帝使用來向你說話。
.(攻擊巴特的)自由派神學反而覺得他太高舉聖經:
十九世紀以來的自由派認為聖經明明是人的話,巴特竟然說「聖經因著神的使用而變成神的話」。
.巴特說得不清不楚,讓人很難抓到他的破綻,這是他高明的地方。有人懷疑他是普救論,他說:「我沒有說我是普救論,我也沒有說我不是普救論。」
四、影響
無論是自由派神學或是新正統神學都仍然影響今天的歐陸,甚至是美國的更正教及天主教的神學院、神學家、傳道人和信徒。
備註:
今天台灣的新正統派神學多半在台神體系,華神仍有少許保守福音派對於巴特還不滿意,認為新派仍有自由神學的味道。
巴特蠻可愛的,他的用語令人玩味。
他用哲學神學的方式和那些大頭腦的人玩,把他們繞來繞去,兜了一大圈之後,把他們帶回聖經的啟示中。
巴特的普救論與他的歷史哲學有關,並不完全正確,然而的確有其興味,他的說法吸引不少喜歡高言大智的人,諸如「上帝藉耶穌在世的三十年歷史「確定」(改成「彰顯」比較適當)上帝的本體;也確定人的本質,這就是上帝揀選的恩典」。他試著動態化傳統神學(註一)。
曉嵐無意廣告巴特,只是認為他的神學有其存在的必然性;當然,聖經神學才是基督信仰的根基。
六、今日經文
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;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
註一:周功和著,《正反不合--現代、後現代、聖靈的時代》,台北:校園,2004。